[1] 陈建楠, 李玲, 董凤云. 不饱和聚酯树脂BPO/DMA固化体系的研究[J]. 应用化工, 2006, 35(3): 206-207. [2] 倪秋如, 周权, 倪礼忠, 等. TBPB/TBPO引发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特性研究[J].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4, (7):47-49. [3] 蒋海清, 严玉, 王晓钧, 等. 非等温DSC法研究不饱和聚酯树脂/淤泥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J].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0, (4):33-36. [4] 王伟, 史俊虎, 敬承斌. 稀土荧光粉不饱和聚酯树脂股和材料的性能研究[J].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3, (5):22-24. [5] 王安东, 陈阳, 李嘉生. 改性环氧树基复合材料工艺性能试验研究[J].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2, (4):118-120. [6] 肖淑红. 共促进剂2,4-戊二酮(乙酰丙酮)在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应用[J]. 网络聚合物材料通讯, 2007, 1(6):11-15. [7] 沈开猷. 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应用[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8] 张成龙. 几种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体系[J]. 塑料工业, 1989, 4:46-48. [9] 吴雄军, 王陈禹, 李中兴. 共促进剂2,4-戊二酮对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性能的研究[J]. 广东化工, 2013, 40(19): 39-40. [10] 康潆丹, 朱红玉, 武士威. UP树脂室温固化体系的影响因素及其进展概述[J]. 自然科学报, 2001, 19(1):40-44. [11] 赵方鸣, 郁轶澄, 张宏. 过氧化甲乙酮的组成结构对树脂固化反应的影响[J].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5, (2): 45-47. [12] 丁成斌. 过氧化甲乙酮性能比较及如何正确选用[J]. 玻璃钢, 2000, (2): 15-18. [13] 张秉杰. 甲乙酮过氧化物的化学结构与反应活性的关系[J].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0, (2):50-53. [14] Marta Worzakowska. Kinetic of the curing reaction of 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s catalyzed with new initiators and a promoter [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 2006, (102):1870-1876. [15] 郭逢治, 薛中群. 关于防止室温固化不饱和聚酯树脂表面发粘的探讨[J]. 热固性树脂, 1995, (2):42-46. [16] 孟季茹, 赵磊, 梁国正, 等. 不饱和聚酯树脂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最新进展[J]. 热固性树脂, 2001, 16(3): 3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