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检测技术在复合材料生产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复合材料检测研究的不同
方法,包括传统的声、光、电磁波等检测技术以及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新的检测技术,并扼要阐述了小波变换、
神经网络等几种在复合材料检测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作用的信号处理方法。
本文介绍了目前应用在吸波中的几种新型的树脂基吸波复合材料,如碳/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
树脂基复合材料、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文中还结合材料的研究,阐述了表征材料吸波性能的方法,如反射系数和
电磁参数。最后讨论了树脂基吸波复合材料在飞机、战术导弹上的应用。
本文综合评价了复合材料的性能,并对复合材料在国内外轨道交通领域上的应用实例与发展情况作了详细介
绍。
风力机叶片的结构分析是叶片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利用有限元法对750kW叶片进行结构动力学和静
力学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叶片结构铺层进行优化设计,对比优化前后的分析结果,证明了结构优化设计的有
效性与可靠性。这对于更大尺寸的叶片结构分析与铺层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计算了某无人机复合材料机翼的静强度,使用局部应力应变疲劳分析理论,基于正弦载荷激励,按照累积损伤理论和雨流计数法则,应用ANSYS/FESAFE软件,分析了此无人机机翼的疲劳寿命,为复合材料机翼疲劳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途径。
本文采用超声回波法对碳/环氧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进行超声A扫描,结合对超声定位的缺陷区域进行细观形
貌解剖分析,研究了超声回波波形和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形貌特征的对应关系。在考虑碳纤维单丝分布及纤维束
和树脂界面状态的基础上,利用经验的波形分析法讨论了超声波在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中的衰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超声回波特征和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缺陷有对应关系,超声A扫描波形特征分析可用于碳/环氧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的无损检测及其缺陷的初步评价。
以不饱和聚酯树脂(UPR)为基体,玻纤布、苎麻布及碱式硫酸镁晶须为增强材料。采用模压工艺制备复合
材料。研究了不同复合材料在30℃及50℃水中浸泡时间对其吸水率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复合材料
的吸水率均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且在起初的0~8h时快速吸水,之后趋缓或不变|50℃时的吸水率总是
高于30℃时的吸水率|玻纤布对UPR的增强效果明显优于苎麻布|与晶须混杂后将降低玻纤布或苎麻布增强聚合物复
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但却将增加弯曲强度和拉伸模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玻纤布增强或玻纤布与晶
须混杂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在30℃和50℃时均将下降|苎麻布增强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分别在30℃和50℃水温
浸泡16h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9.1kJ/m2 和48.8kJ/m2,比浸水前的冲击强度分别提高98.78% 和97.57%,而苎麻布
与晶须混杂增强复合材料在两个试验温度下的冲击强度均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单调增加。
本文主要通过径向法测量VARTM工艺中不同铺层厚度玻纤单向织物的渗透率,研究分析了VARTM成型工艺中厚
铺层织物的渗透规律以及在多层织物中顶层与底层及其在三维方向流动的特性,并对工艺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实验
结果对比分析确定了优化设计的可行性,对于制造厚铺度构件提供了解决途径。
本文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筒受外压载荷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运用有限元法和公式法求解了临界压力,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筒受外压作用的主要失效型式为失稳破坏,有限元法和公式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
在对玻璃纤维的偶联剂处理,基体接枝改性的基础上,考察不同界面改性方法对玻纤增强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对玻纤增强聚丙烯的界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偶联剂表面处理的玻纤与未经接枝改性的聚丙烯不能形成有效的界面粘结,力学性能较差,而与接枝改性的聚丙烯界面粘结较好,力学性能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偶联剂处理的玻纤能与改性聚丙烯形成良好的界面粘结,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偶联剂种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复合材料的性能。
含硅芳炔树脂(PSAR)具有优异的耐高温、优良的介电性能、高温力学性能,以及优异的工艺性能,适
用于RTM成型工艺,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领域。本文采用动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含硅芳炔树
脂的固化反应,试验表明含硅芳炔树脂的固化动力学符合n级固化反应模型,固化反应级数约为2级,反应活化能
为110kJ·mol1。用平板流变仪研究了PSAR树脂的动态粘度及等温粘度变化,研究了凝胶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建立了凝胶模型,根据双Arrhenius方程,建立了含硅芳炔树脂的粘度模型,该模型预测粘度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论证了芳纶/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层压板在温度变化下的耐冲击载荷的试验结果。研究了在-50~120℃的温度范
围内,几个低速冲击能(8J,15J和25J)作用下,温度对层压板最大能量、弹性能、最大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受到影响。
以实验室制样的真空平板玻璃为基础,用电测法对真空平板玻璃封边结构进行了残余应力场研究,成功测试
出了封边残余应力场的分布。采用数值分析法对真空平板玻璃封边残余应力场进行了分析,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已建
立的数学模型,得出了其应力分布规律,并得出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的结果。探讨封边料的线膨胀系数对
真空玻璃残余应力的影响,同时分析封边应力耦合对真空玻璃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以残余应力作为评估真空玻璃
失效的基本参量,揭示残余应力强度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创立一种基于残余应力的真空平板玻璃失效计算新方
法,为真空玻璃封边残余应力的许容值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nxymethyl Cellulose, CMC)与硅微粉(Fine Silica Fumes, SF)
作为复合分散剂对PAN基炭纤维进行协同分散来制备炭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ement
Composites, CFRCC),研究了炭纤维用量、分散剂配比及水灰比对其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此法对纤维具
有良好的分散效果。经过对各个掺量进行优选发现,在炭纤维为水泥掺量的1%,CMC和SF的分别为0.05%和15%,水
灰比为0.30~0.32时效果最好,所得CFRCC 7d(7天)的抗折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31.22%和41.25%。
通过强酸处理方法对碳纳米管进行改性处理并对其结构和分散稳定性进行分析。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氨
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利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以及弹
性回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经酸处理后添加了羧酸活性基团,提高了其在溶剂中的分散性|在复合材料
中,碳纳米管以较强氢键与大分子连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都有所提高,而弹性回复率没有受到很
大影响。
本文在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薄壁复合材料制品的铺层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来减少制品的收缩变形。对不同方案进行了对比试验并采用三维有限元加以分析, 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
真空导入成型工艺是一种新型的适合大型/异型复合材料结构件成型的技术。选用H60 PVC泡沫、四轴向玻璃纤维布以及乙烯基酯树脂,通过在泡沫芯材上、下表面开槽,同时沿芯材厚度方向剖开,采用真空导入成型工艺制备出在结构上具有创新构型的格构增强型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真空导入成型工艺充模速度快、成型效益高;格构增强型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剪切、平压与抗弯性能均较传统夹层结构得以提高;其格构腹板可有效抑制泡沫芯材剪切裂纹的扩展,避免面板与芯材的剥离破坏;阐明了格构增强型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受弯极限承载能力。
对191#不饱和聚酯及其玻璃钢进行了人工热氧加速老化和人工氙灯加速老化试验。用显微镜观察了试样的外观形貌,用光泽度仪测试了试样光泽度,色差计测定了试样表面的黄色指数,对聚酯进行了FTIR和DMA分析,测试了聚酯和玻璃钢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试验表明,随着加速老化时间的延长,试样表面出现光泽度降低、泛黄、龟裂等现象,且失光率、泛黄程度、裂纹长度和力学性能的变化与人工老化方式相关,DMA分析证实聚酯氙灯老化90天后Tg由84℃上升到88℃,老化240天后为83℃,聚酯老化后的储存模量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则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1#聚酯/玻璃钢对氙灯老化更为敏感。
为了研究玻璃纤维布的拉伸强度,通过5个涂浸渍胶和未涂胶的试件进行了轴向拉伸实验。结果表明,环氧
树脂不仅有粘贴和保护玻璃纤维布的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其拉伸强度。为进一步分析玻璃纤维强化塑料(GFRP)板对
加固结构的影响,特制备9个单层GFRP板加固混凝土梁试件,对其进行四点弯曲加载实验,并在其中一个试件的
GFRP表面粘贴了应变片,进行电测跟踪测试,从而得到结构损伤破坏过程曲线和应变片粘贴处的应变值。对比两种
实验得知,GFRP板轴向拉伸强度比四点弯曲实验得到的强度大。又由测试数据和力学模型,得到FRP板轴力以及与
混凝土间界面上的切应力分布曲线。
为了评价复合材料身管动态特性,在模态分析和阻尼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态叠加动力学有限元计算方法,
对复合材料身管的强迫响应特性进行分析,计算获得复合材料身管的炮口振动情况,并与相同口径的金属身管炮口
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复合材料身管炮口响应小于金属身管炮口响应,复合材料身管具有更好的动态特性
。
采用非等温DSC法对三官能团环氧树脂TDE85与甲基纳迪克酸酐(MeNA)固化体系进行了放热特性分析,升
温速率分别为5k/min、10k/min、15k/min、20k/min、25k/min及35k/min。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最概然Malek
FlynnWallOzawa分析法,对其固化反应机理进行固化动力学参数分析,建立了能够正确描述固化反应过程的机
理模型。该方法求得固化体系反应表观活化能为E=67.05kJ/mol,表观指前因子为A=5.05×109s1,反应机理函数
为f(a)=22.24(1-a)1.76。最后通过实验数据对最概然Malek FlynnWallOzawa分析法进行验证,证明该方法
能够精确的描述固化反应过程和机理特征。
综叙复合材料在风力发电机转子叶片上的应用及生产现状,介绍现有复合材料风电叶片的结构、材料体系、生产工艺及发展方向等,针对目前大型风电叶片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构想。可以预见,随着叶片的日益大型化,内置热源的大型复合材料组合模具、改进的真空导入树脂模塑法及可回收利用的热塑性叶片可能是今后风电叶片的主要发展方向。
增强体的渗透性能是LCM工艺的一个重要参数。各种增强体材料、铺层厚度及导流布的不同铺放位置对树脂
在增强体内的流动会产生影响。本文利用单向法实验观测和实时监测两种方法来测量LCM工艺中增强材料的渗透性
能。实验结果表明,增强体的铺层厚度对增强体的渗透性有较大影响,实时监测却能很好地反映树脂在增强体内部
的渗透情况。同时,导流布铺放位置和织物结构对增强体的渗透性能也有很大影响。
本文制备了大麻织物增强聚乙烯复合材料, 探讨了成型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拉伸、冲击等性能的影响,讨
论了大麻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
分析对比,得到了较优化的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水声吸声材料常用于水下航行体表面,其研究对于水下目标的声隐身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军事应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橡胶类和聚氨酯类粘弹性高分子材料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可设计性得到广泛应用,此外吸声材料的结构设计对其性能也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在水声吸声材料吸声机理的基础上,对其主要材料体系和吸声结构进行了综述。
本文采用环氧树脂对氰酸酯树脂进行改性,研究出适合纤维湿法缠绕的改性氰酸酯体系。通过凝胶实验和
DSC等方法研究了改性树脂体系的固化性能,以及改性树脂体系粘度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趋势,从而确定其纤维缠
绕工艺温度、速度等参数及树脂体系的使用期。对改性树脂基体的热性能、介电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改性树脂基体
与玻璃纤维、碳纤维的界面性能进行了研究。
FRP筋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是替代普通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用于腐蚀环境和特殊工程的最佳选择之一。同
时,FRP筋又具有抗拉强度高、疲劳性能优、徐变松弛性能好等优良力学性能。本文在系统地查阅国内外代表性研
究文献的基础上,对FRP筋的长期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本文简单介绍了几种传统的成型方法在添加压力元素后的特点和优势。
介绍目前风电叶片的外形设计、结构设计和材料方面的技术,并分析叶片在翼型、结构设计和材料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新的设计理念。
本文简述了国内外风力发电以及纤维增强材料风机叶片技术的发展现状,对风机叶片技术在所选材料、结构及气动设计和成型工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对风机叶片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纤维增强聚合物(FRP)以其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在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FRP在温度、湿度、干湿循环、化学侵蚀、自然老化等各种环境条件下耐久性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亟需开展的工作,指出了进一步研究FRP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能的方向。
对玻璃钢/钢结构连接界面粘结强度进行研究,采用不同种类及比例的添加剂对粘结剂环氧树脂进行改性,并用不同的工艺制作了系列粘结结构试件。根据试验结果,得到了不同试件的拉伸破坏强度和三种典型破坏模式,并对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
主要介绍风力机叶片研发的趋势以及复合材料叶片设计、分析、材料、制造和试验验证的相关技术,给出碳纤维在叶片上应用的现状和前景以及有关叶片的新兴技术,并提出发展我国叶片技术的相关建议。
为了能够准确有效地实现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决策知识的自动获取,通过对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决策数据的分析,建立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决策知识挖掘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相依性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决策规则挖掘方法。该方法利用知识相依性进行工艺数据预处理和约简的同时,建立成型工艺决策知识树,大大提高了决策树构造的效率。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现了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决策知识的自动获取。
研究了有机硅树脂/石英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耐高温性能和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纤维预处理方式对纤维和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采用甲苯浸泡,继而350℃高温加热400s可在获得较好纤维强度的前提下除去浸润剂。复合材料经热处理后仍能保持很好的力学强度和介电性能,550℃处理后,拉伸强度达到了360MPa以上,介电常数仍在3.30以下,满足导弹天线罩用复合材要求。
针对某石化装置循环水系统的玻璃钢夹砂管爆管事故,本文通过力学性能试验、宏观、微观观察等一系列试验,系统地分析了管道失效原因及机理,并为正确选型及操作运行提供了相应的建议。
近年来,许多新型复合材料不断涌现,如热固性复合材料和热塑性复合材料等。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因此,对这些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本文根据弹性理论,考虑到流体不可压缩的条件,分析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出粘性各向异性、横观各向同性材料本构关系;通过细观力学研究,导出材料的粘性参数η11,η12,η22,η23;通过对层合板力学变形的研究,导出粘性各向异性层合板的膜应力和应变速率之间的关系及其实际粘性参数η-ij′,并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
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苯并环丁烯封端的聚酰亚胺树脂体系固化过程中的化学流变行为,用动态和静态两种方法分析了其固化过程,发现存在三个固化阶段,用Arrhenius 方程确定了固化前的表观物理粘流活化能为195.9kJ/mol。并用Roller法确定固化反应过程中表观化学粘流活化能和表观固化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48.2kJ/mol和161.2 kJ/mol。结果表明,在整个固化成型工艺温度范围内,苯并环丁烯封端的聚酰亚胺树脂的粘度特性符合Roller模型方程,通过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该树脂在固化过程中的粘度特性。
与普通钢筋相比,FRP筋具有抗拉强度高、抗腐蚀性能优良、重量轻、弹模低等优点,较适用于特殊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但是FRP筋的横向强度很低,因此,关于FRP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剪性能是国内外工程领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非预应力和预应力FRP筋混凝土结构抗剪性能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今后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为了将太湖淤泥用作片状模塑料复合材料的填料,从淤泥物化性能和结构特征对太湖淤泥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对太湖淤泥分别采用XRF分析化学成分,XRD分析矿物成分,颗粒分析仪分析粒径分布,SEM观察淤泥的微观形貌,IR和NMR分析淤泥的结构特征,并分析淤泥的吸油值。结果表明,淤泥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适合于成为片状模塑料硅酸盐类填料,淤泥的中位径(D50)与片状模塑料的碳酸钙填料近似,淤泥含有有机基团的特征更适宜与片状模塑料树脂均匀结合,并导致其吸油值高于碳酸钙填料。太湖淤泥作为再生资源可用于片状模塑料填料。